这6个惊艳无数家长的教育方式,值得看看!
当前位置:首页>>心理百科>> 正文(郑州市爱可恩心理科技研究院)
这6个惊艳无数家长的教育方式,值得看看!
浏览:13    编辑:管理员    日期:2019-06-01


家庭教育是每个孩子人生中最先接触到的教育,对孩子的三观起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。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才是最合适自己的孩子呢?


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,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!


1


孩子,我希望你学会处理情绪!


一位父亲因为喝了孩子的汽水,孩子就哭了。


父亲问他:“你为什么哭?”孩子不说话。


父亲说:“是因为我喝了你的汽水吗?”孩子带着哭腔说:“是”。


“那你就直接告诉我,爸爸,你喝了我的汽水,我不高兴了。直接把你的不高兴说出来不好吗?为什么要哭?”孩子不说话,继续哭。


爸爸:"你看啊,这事儿是这样的,我没有请求你的同意就喝了你的汽水,这是爸爸不对。你要告诉我,而不是哭,你不说,爸爸就不知道错在哪了,所以以后有问题,你感觉到不舒服,就说出来,好不好?"孩子停止哭泣,同意的点点头。


—网友JoyPan分享


作为父母,我们经常会面对发脾气的孩子,但不是每位父母、每一次都能这样耐心地去教育孩子。


被父母轻易忽略掉了的,恰恰是孩子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课:情绪教育。


孩子哭泣还是开心,都没有人教他应该要去分析你的情绪,当时为什么会这样,是因为什么导致的。


很多家庭中,孩子只要一哭,家长就开骂。


这会导致在孩子的认知里,人只要表现出不高兴,愤怒,都是不对的。以至于在以后的成长轨迹中,绝大多数时候都在压抑自己,逐渐形成回避型的人格。


主要体现在,别人问你一件事好与不好,你一般都会说好,也很少与人争辩吵架,向来都是软绵绵的老好人,有问题了也不会提,有情绪了就自己憋着。


因为在孩子的潜意识里,真实的情绪表达出来,是会让人讨厌和憎恨的,就如同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一样。


情绪教育的缺位,不止是孩童时代的委屈和压抑,影响的可能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。


有人说,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,70%是情绪,30%是内容。


请记住,没有无缘无故的发脾气,孩子坏脾气的背后,一定是有原因的,而父母,有责任用耐心去找到那个原因。


在情绪教育这堂课上,或许很多家长都做得不够完美,但请从此刻开始做出改变!


2


希望你犯错后能意识到错误本身


在一家民宿中,一位六七岁的小男孩想把喝不完的豆浆拿到楼上房间喝,但是在上楼梯的时候打翻,泼了一楼梯。


小男孩爸爸带着小男孩去服务员那里,让小孩子鞠躬道歉,然后从服务员那里要了抹布,小男孩擦楼梯,爸爸到水池洗抹布,看着小男孩把楼梯擦干净。


中间服务员说不用管让她来就好,这个爸爸说让我们来吧。擦完后带着小男孩还抹布,再次表示给服务员添麻烦了。


接着这个爸爸问孩子,你觉得你为什么会打翻豆浆?然后他把另一杯豆浆递给孩子,告诉他打翻豆浆是由于拿的姿势不对,一个手托底一个手扶住杯子才能拿得稳。


小男孩捧着这杯豆浆上楼,没有再打翻。


—网友黄牛分享


带孩子道歉是让孩子知道犯了错要有认错的态度,让孩子打扫是让孩子知道犯错后要尽力弥补,最后是让孩子知道犯错后要总结教训以后不犯同样的错误。


孩子犯了错,一些家长会忍不住吼骂孩子,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长记性。


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责骂:


你怎么这么笨!


你在干什么!


不是说过一次了吗?为什么还会犯!


你到底涨不涨记性!


看到父母发脾气,孩子往往只记住爸妈愤怒的脸和自己恐惧的心,很难意识到“错误”本身。


同时,父母的责骂会在孩子心底留下阴影,他们常处于恐慌和畏惧的状态,变得胆小怕事。


心理学研究表明,孩子做错了事,一般都具有恐惧和后悔的心理,这种恐惧感主要是担心由于犯错所引起的对自己的不利后果。


所以,家长如何处置对孩子的影响很大。


犯错后,首先,让孩子把事情说清楚,不要先入为主给孩子定罪,更不要一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骂一顿。


其次,让孩子明白他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,这样的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。


最后,让孩子承担做错事的自然后果,并引导孩子思考如何解决问题。


3


鼓励和肯定滋养孩子成长


有一位网友分享了他儿时的一段经历:


我小学学习能力差,学什么都很慢,理解力也不是很好。每次都被老师留下来补习功课。


然而每次考试回家老妈一次都没有骂过我。她甚至说:没事儿,考的不错,下次不要错就好。


好几次,我很难过地问她,我是不是真的很笨。她说,你知道嘛?锅越大,开水就越慢。他们的锅小,所以很快就开了。但是你的锅大,得慢慢开。你现在可能不如别人,但你以后会比别人做得更好!


她一直都这样鼓励我。然后最终的最终,我考上了很不错的学校。妈妈的鼓励给了我继续努力的信心!


其实孩子非常希望父母能够看到自己的努力,他们渴望在遇到挫折时父母温暖的支持和鼓励。


比起棍棒与催促,鼓励与肯定才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“养料”。


真正地鼓励,是从细节入手,肯定孩子的努力,给予孩子足够的自尊和成就感。


但很多父母似乎更喜欢打击和否定孩子,美其名曰怕孩子骄傲。


许多父母打击孩子,本意是希望孩子能看到自己的不足,然后去改正,变得更优秀。


事与愿违的是,打击式教育常常换不来进步,更多的是换来自卑和创伤。


最近热门的一档综艺节目《我家那闺女》,有这么一个情节。


郭跃邀请好友来家里做客,她在厨房做菜,看父亲回家,连忙问父亲自己做的手艺:你看我里边做菜咋样?


可是郭跃父亲保持着一贯的严格态度,告诉她:”照我还差点”


郭跃淡然地笑了笑说:从小我已经习惯了,一般是以批评为鼓励,我是在批评中长大的。


就连郭跃自己本身也能感受到,自己和父亲的关系很僵硬,这样的现象直戳了大家的痛点。


像大多数的家庭,明明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好,却不能表达好自己想说的话,只会用最无声、最质朴的方式爱你,指出你哪里做的不好了,说你哪里做的不到位了。


对孩子而言,这样的“爱”并不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,他们更需要的往往是家长们的鼓励。


阿德勒学派心理学家鲁道夫.德雷克斯在《孩子:挑战》一书里写道:“孩子们需要鼓励,就像植物需要水,没有鼓励,他们俩就无法生存。”    


心理学上有个“标签效应”,当一个人被贴上一种标签时,无形中会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的内容相一致。


父母经常打击孩子,说孩子这不好、那不行,孩子内心会被贴上 “我不够好”的标签,这个标签一旦钉进了孩子的心里,就很难再拔出来了。


像是种下一颗自卑的种子,随着孩子慢慢长大,在孩子内心肆虐地生长,最终吞噬掉整个灵魂。


心理学家曾说:被否定多了,会带来焦虑,过多的焦虑感让孩子无法有良好的表现,过多的焦虑感也会给孩子带来自我怀疑……


即使一个天赋异禀的才子,也会在一天天的否定、打击下变得萎靡,开始自我怀疑,失去了继续前进的信心。      


对于父母来讲,鼓励变成了每位父母在育儿道路上的一门必修课!


4


父母的信任是孩子最大的内驱力


在《朗读者》节目中,马伊琍说起自己的成长经历,表示最感谢的就是父母的信任。


她说,父母一直以来都非常信任自己。


某天,父亲去老师办公室领学生手册时,发现自己女儿的多门成绩都非常优秀,可唯独思想品德这门课上面写着一个“差”。


父亲非常惊讶,便问老师这个“差”是怎么回事,结果老师说:你女儿跟多个男生有早恋。


当时马伊琍的父亲非常平静地说了句:好的。接着便问老师能不能在纸上写下男生的名字,然后那位老师只写下了一个名字。


爸爸又问:老师,还有呢?不是多个吗?


结果那位老师就生气了。而马伊琍的父亲说:老师我不跟你说了,我女儿我最了解她,我还是找校长说吧。


知道这件事后,马伊琍当时就哭了,一是觉得冤枉,二是很感激爸爸对自己的信任。


马伊琍说,“我要提醒自己,我要做得更自觉,可以让父母更信任我。”


父母对孩子的信任是孩子最大的内驱力,孩子收获你的信任后,会带给你更多的惊喜!


但并不是每位家长都能做到。


我们爱自己的孩子,但常常并不信任他们。


还记得之前的一则新闻:


14岁少女被父母“逼供”跳楼证清白,留下遗书“爸妈,你们为什么不相信我,我没有偷,我恨你们……”


无声的控诉和失望,成为她留下的最后证词。


所以,不要让信任隔绝了父母与子女间爱的沟通!


5


我不是熊家长,你也不要做熊孩子


在商场的卫生间排队,有一位妈妈带着一个小女孩过来。


妈妈对小女孩说,人有点多,要排队,你坚持一下。小女孩说好。可没过几秒钟,小女孩就说坚持不住了...... 妈妈说大家都在排队,需要和前面的姐姐们商量一下!


然后大家就说让小女孩先去吧!妈妈让小女孩说谢谢。


出来后,小女孩问妈妈,妈妈你不去吗?


妈妈说:本来我们是要排队的,因为你是小朋友,姐姐们才让你先去的,可是妈妈是大人,大人要排队的。


于是又带着孩子回到队伍,重新排队了。


—网友听雨分享


这位妈妈通过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,教会孩子养成规则意识……


生活中,大家对“熊孩子” 一词肯定不陌生,“熊孩子”经常用来形容岁数小不懂事,无法无天,调皮的孩子。


不清楚?那我们先来看一个“熊孩子”的例子:


对于给大楼做清洁工作的人,我们会形象的称他们为“蜘蛛人”。


一天,一位蜘蛛人正在清洗一栋大楼的外墙,身边的窗户突然被打开,一个孩子探出身子,用手里的剪刀剪断了用来保障蜘蛛人安全的绳索。


导致这位无辜的蜘蛛人在楼外悬挂了40分钟,索性有惊无险,最终被消防员所救。


但这件事也让人们对“熊孩子”的行为心有余悸。


为什么“熊孩子”会置别人的生命安危于不顾,执意剪断保障生命的安全绳呢?


答案就是缺乏规则意识。


缺乏规则意识源于观念错误!


很多家长在孩子犯错时以“他还是个孩子”不想过多约束孩子等为借口,迁就孩子任性的行为。


为何要培养孩子建立规则意识?


我们透过规则让孩子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、人与人之间、人与环境之间的边界。


这样的了解会让孩子知道什么可以做、什么不能做,从而更有力量选择自己想要的。


我不是熊家长,你也不要做熊孩子!


6


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


在一家面包店,孩子跟爸爸闹着再买一个面包。


爸爸:我们已经买了两个了,这个下次买好不好?


孩子:不行!我要这个!


爸爸:那把这两个退一个,换它好不好?


孩子:不行!


爸爸:你要的这个你吃过没有?


孩子:没有!


爸爸:那这样,爸爸给你买,但买了你必须吃完,不然以后再也不要来买了。


孩子:那我想想…那我们可不可以下次买?


爸爸:可以!


—网友刘柯艾分享


任何时候都替孩子做选择、做决定,会使得孩子们习惯性地把责任迁移,觉得任何事情都有父母操心。哪怕是犯错误了,要负责的也是家长。


长此以往,父母不知不觉间就成了孩子的保护伞。


当然,我们不能指望孩子立刻变得独立、有主见。但我们需要让孩子学习自己做决定、并为自己的决定承担后果。


我不否定你,但你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…


教育好自己的孩子,对每一位父母来说,都是需要专注一生的事业!


  • ©盐城市绿洲心理咨询技术研究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6024332号 历史访问人次:170474